English

中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亟待加强

2000-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中药产业。

记者最近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中了解到,中药产业在新中国50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90年代年增长幅度达20%。目前全国中成药制药及保健品企业约5000家,总产值700多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按照“十五”规划设想,实现中药产值翻两番和占国民生产总值3%。

这一目标是否有可能实现呢?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邹节明认为,中药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有可能的,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中药产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一项中药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中药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中药材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栽培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危机,有可能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他分析说:从目前中药材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栽培(饲养)现状看,中药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首要问题。野生动植物药材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大幅度增长而出现过度采挖捕猎,导致可供利用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不仅影响医疗保健需要,也引起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常用植物药材的栽培也出现很多新问题。一是有的地方不顾自然环境条件盲目引种,导致药材品质下降甚至不堪药用;二是过量使用高残毒或禁用农药导致中成药材中农药残留量过高,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人身安全;三是栽培管理粗放,品种混杂,采收时间不当,贮藏运输中被污染等;四是没有药材内在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标准,致使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制剂质量难以保证,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从国际中药和植物药市场现状来看,随着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进入我国的国外医药企业越来越多,他们从产地直接收购药材出口,也利用国内人才资源和没有严密保护措施的知识产权进行就地研究开发,并直接进行加工生产出口或向国内外市场销售,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出口国际植物药市场的份额仅为3%。作为具有较大换汇优势的中药材出口数量虽然有增长,但总金额和单价却增长很少,有的品种还在大幅度下降。最令人担心的是,外国医药企业直接参与中药材生产收购和中药制剂及提取物研究开发等各个环节,由于其资金和技术占有的优势,对中药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将构成巨大威胁。此外,国际动植物保护和贸易调查组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将许多药用栽培饲养产品列入禁止贸易之列,这些都对中药在国际医药界树立形象和进一步走向世界十分不利。

为保护中药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家品牌,邹节明建议,一是将中药资源保护管理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从产业政策和立法各方面研究制订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加强中药行业的整体规划和企业的组织协调。二是在实施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科学指导和整体协调。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全国中药区划系统为依据,选择最佳适宜区,发展优质地道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地深精加工业,特别是要重点开展濒危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人工栽培(饲养)或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生产。限制或禁止某些破坏资源的野生药材出口和原料等初级产品的出口,以保护生态环境。鼓励栽培(饲养)产品和精加工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强优良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具有传统特色的种植、加工技术与配方、工艺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及对污染土壤中农药与重金属进行减毒降解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三是加强产学研的协同配合,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培育发展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中药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中药在21世纪真正实现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并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